城市在特定的情况下会提炼为一个符号,在人们的记忆里形成固定的标签。文化艺术的繁荣体现着城市的内在精神品质。城市是文化的物质形态,城市文化是历史的投影,文化艺术的构建是一座城历史的呈现、依据和线索,文化是一条连接人类情感的精神丝带。如今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城市地域文化的承载物和标志。在欧洲,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和户外艺术品是城市形象发展的需求,美国“百分比艺术”法案的实施,明确将公共艺术纳入到城市的整体规划之中,公共艺术被誉为“城市名片”。

公共艺术推动城市品牌建设

巴塞罗那城市被称为“开放空间的雕塑美术馆”。1860年《赛尔达规划案》和1880年《裴塞拉案》,成就了巴塞罗那的雕塑艺术,也奠定了这座艺术之城的基础。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举办之际,巴塞罗那借势大力改造城市公共环境,加快了公共艺术的建设,并且整合创新的发展理念,将整座城市看成一个大公园,整体思考设计并打造。

1978年, 美国芝加哥市议会通过了一项议案“百分比艺术条例”。如今, 已有超过200多个类似方案在多个城镇进行推广,大大改善了当地的人文环境,丰富了城市景观,提升了生活的品质。

2007年12月,芝加哥颁布了《芝加哥公共艺术计划指南》,不仅把城市转型和提升生活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在经济金融、社会生活等环节的具体务实的制度安排,把公共艺术与公众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当地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的城市“触媒”效应
城市触媒理论是指城市设计的化学连锁反应。“触媒”(Catalyst)原本只是化学中的一个名词,指触媒在发生作用时对其周围环境或事物产生的影响程度。
1989年由美国学者韦恩·奥图(Wayne Atton)和唐·洛干(Donn Logan)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提出了“城市触媒”(UrbanCatalysts)的概念。该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一种化学连锁反应,一个具有良性触媒作用的城市设计将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正面的推动作用。激发城市发生化学反应的“触媒体”可能是一间旅馆、一座购物区或一个公共景观,等等。

公共艺术以传统脉络为基础,以城市环境为背景,连续了历史的传承,同时建立了城市的文化认同,承担了国家及城市的视觉形象。当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时,区域性的景观营造塑造了舒适的人居环境,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脉资源和投资环境条件。公共艺术以城市家具的形式介入城市空间,将城市功能设施通过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创作出富有个性的功能设施,不仅为城市赢得荣誉,也能带给市民认同感。通过公共艺术活动,为城市留存共同的文化记忆,形成区域的文化认同。
两则实例
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马来西亚槟城首府乔治市

骑自行的姐弟,这幅壁画堪称为最有名的代表作,还获得英国卫报选为“全球15大最佳壁画”之一

机车小孩

荡秋千的兄妹
公共艺术为展现城市魅力
公共艺术是中国新一轮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化建设为城市带来持续不断地发展动力,公共艺术为城市塑造品质,连接城市的历史与未来,满足城市人群审美的需求,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展示城市魅力。

城市公共艺术是打造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适应城市转型的重要手段,优化城市形象的重要工具。公共艺术结合城市设计规划,能提升城市形象的整体品质。目前,全国各地都已开始大力推广城市公共艺术项目,公共艺术也开始渐渐渗入百姓生活。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共艺术必将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助力区域及城市经济腾飞。
